在银川市南门外的繁华地段,矗立着一座名叫内蒙饭店的大厦。
这座大厦的底层是宽阔的商场,商场以上为办公室和客房。大厦的总建筑面积为一万三千多平方米。
这座气势不凡的内蒙饭店由于地处繁华地段,与左邻右舍相比可谓鹤立鸡群,加之修建的时间早,在银川人的心目中属“大牌”市场。所以,生意相当红火。
这座内蒙饭店的主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供销社。
但是,这座内蒙饭店,过去曾有张曼新百分之五的永久性产权。
其中楼下的商业用房为一百零四平方米,其余五百多平方米在四楼,为客房和办公室。
那么,身在宁夏银川的张曼新是怎样与内蒙的鄂托克前旗供销社联姻的呢?其中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奥妙呢?
这其中,便生发出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反映出张曼新捕捉机遇的敏锐嗅觉,也显示了他那非同一般的机变能力。
那是一九八七年冬季。
张曼新虽历经风险但如愿以偿地取得菲律宾永久性居留权后回到银川,一桩预料不到的生意便主动找上门来。
过去一直与“星星贸易公司”有生意来往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供销社一名叫赵忠强的采购员,听说张曼新从国外回来了,认为他一定成了大款。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仿佛只要跨出国门,沾上“洋气”,一夜之间就身价倍增。况且,对于张曼新的出国,一些人传得更加邪乎,说张曼新是被菲律宾“张氏同乡会”邀请过去的,那个“张氏同乡会”是个大财团,张曼新在这个“张氏同乡会”里有个亲戚,是百万富翁。张曼新出去以后沾了大光,已经是腰缠万贯。时下,人们一切向“钱”看,有钱就腰粗气盛,神通广大,点石成金;再加上张曼新已经是“华桥”,如今的“华侨”非同以往,国家对“华侨”有不少特殊政策。因此,具有“华侨”身份的张曼新说话办事儿可能比过去更畅行无阻。
于是,赵忠强踏进了张曼新家的门坎。
“请坐。”一贯对人热情的张曼新客气地让座。
“好,好。”有些拘谨的赵忠强连连点头,满脸堆笑。
“找我有事么?”张曼新问。
“有,还是件大事儿。”赵忠强的表情显得很神秘。
“那就说说看。”张曼新的神情并没有为“是件大事儿”所动,而且显得很平静。
“是这样的。”赵忠强运运气,说出了一件的确是不算小的事情。
赵忠强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供销社,考虑到他们所在的地区与银川市有很大的商贸互补性,准备在银川市开拓商贸市场,因此想在银川市区选择一个繁华的地段盖一座集商店与办公和客房于一体的饭店。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