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而夸大华夏的近代化程度,则未免过于片面。
客观地讲,田赋收入直至东胡后期仍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左右,其他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者为公债和关税,二者均非源于华夏自身工商经济的发展,而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华经济侵略密切相关。再就纳税人的负担而言,农民既要交纳农业税,又要承受各种间接税转嫁而来的无形压力及农产品与工商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剥削,他们始终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岳启庆继续说道:“在整个东胡王朝,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收入结构的变化并未超越农业国这一历史阶段。东胡王朝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从财政的侧面反映了东胡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通过分析财政收入这一微观问题,我们可从宏观上对东胡王朝的财政状况予以把握,从而给予一个更为客观的定位:华夏封建性财政至东胡王朝已走至巅峰,并开始逐渐向近代化嬗变,东胡王朝财政的发展演进为近代性财政形态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而我们的财政制度要建立在东胡王朝的财政制度的基础上,然后在一步一步的来改善,逐渐完善财政体系,最终建立一个健康的财政体系。切不可急功近利。”
龙廷枢听了大半天,他对财政制度这一块还真不是很了解,听了岳启庆对东胡王朝的财政制度的分析后,总结为,当下给予民众最基本的物资保障,将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面,政府利用手里的财富进行各项建设,调控经济,改良政策等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好了,随之而来的是民生的改善。利用政府力量搞活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但是眼下的财政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当即问道:“当下天国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作为领导人,他没有必要所有的事情都去花大量的精力去处理,也不可能所有的学科都精通,但是要学会管理,说白了管理就是管人。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不够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消极的做事态度,甚至没有人去处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人。
财政部大臣鹿清河回答道:“政权初建时期,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可采用一些非常手段,比如捐纳,它是一项颇为重要的非常项收入。根据人们所捐钱物多少给予功名或实职或者其他方面的优惠。这种捐纳的办法仅是临时性收入,并不提倡。但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军所到之处可以根据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