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日,张曼新焦虑不安。
张曼新有个习惯,当事情紧急和需要毅然决然地做出抉择时,就要眉峰耸起,而且两腮陡地立起两条坚硬的肉棱子,豪气逼人。
这次让张曼新心焦如焚的是:“一些华商为了个人及局部的眼前利益,不顾市场价值规律,同胞相残,鹬蚌相争,竞相压低衬衫价格,大肆抛售。一件在国内也要卖几十元的衬衣,在这里以相当十五元人民币的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抛售。一时间,衬衫降价之风如洪水猛兽和瘟疫肆虐,将要毁灭性地摧垮广大华商几年来用辛勤的汗水和忍辱负重开拓的中国轻工商品的市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使广大华商蒙受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
情况十分危急!
广大华商绝望地呼喊:“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呀!”
市场上的中国衬衫兵败如山倒似的跌价态势,烈焰般炽烤着张曼新的心。
广大华商绝望的呼喊,千斤重锤一样地擂击着张曼新的心胸。
怎么办?
莫非就这么眼巴巴地看着旅匈华胞惨遭衬衫跌价的无情荼毒!
急广大华商之所急的张曼新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他多次召开“华联会”理事会,并多次到市场调查了解,首先弄清衬衫价格狂跌的原因。
如果说原因没有弄清楚之前就感到可怕的话,那么原因弄清楚之后则在“可怕”前面要加上一个“更”字了。
因为,造成今天中国衬衫价格狂跌的痛心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旅匈华商自己。
“华联会”主办的《欧洲之声》报以“社论”的名义发表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文章,文中对衬衫跌价的原因是这样分析的:
一、超量发货,导致供求失衡。供大于求,致使商品大量积压,为减轻资金压力而被迫降价;
二、出于不正当的竞争,企图吃掉对手,达到能垄断一种至数种商品为自己独家经营而故意降价;
三、诈骗来的国内商品在此市场销赃,无须计成本而降价。
《欧洲之声》报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不能说不准确,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即一些中国人的一盘散沙和“窝里斗”及“豆萁相煎”的劣根性,这一条比起前三条来则更具有危险性、破坏性和难以制约性。
一些中国人所以难以制约,张曼新剖析道:这些人的心态是,宁肯大家都死,也不让一个活着;或者为了自己活着,不顾大家都死。这种利己主义的顽症,是很难治愈的。
根源找到了,危害清楚了,但是怎么立即富有成效地控制住这股凶猛的衬衫跌价浊流呢?
这个问题是令张曼新颇费心思和最为头痛的难题。
为了征求疗治的办法,张曼新又是召开“华联会”理事会,又是征求个别人士意见,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