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只要是能在贡试中出类拔萃者,可以不经科举会试与殿试,或其他朝廷用人途径,而被直接任命为朝廷官员,从此进入官场。
看完信中内容,黄鸣若有所思。
第一条自然没的说,暑假放完,新学期开始。
第二条却很有些说道了,显然是嘉靖终于按照自己去年时当面进言的那般,打算在科举正途的官员之外,培植新的力量了。
虽然还是考试,但显然主动权已经彻底抓在嘉靖之手,这些因贡试而得以为官者,自然会是皇帝真正的心腹。
同时,黄鸣也记起了之前被老爹带出来,自己看了后,又放到一边的纸条,那上边就写着两句完全不搭的话——文帝之治汉也强,以及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不得不说,嘉靖作为大明第一谜语人,那是天生的本事。
才十六岁,就能给人整出这么个玩意儿来。
好在黄鸣也不算笨,很快就猜出这纸上两句话应该就是某次考试的试题。
只是当时又想不明白这试题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也能算是赏赐?
现在,结合这场贡试,答案终于明确,这是嘉靖一早就给自己泄题了啊。
好家伙,身为主考,更是皇帝,他居然自己作弊泄题。
还有王法么?还有天理么?
哦,得利的是我自己啊,那没事了。
明白过来的黄鸣又挠挠头,嘉靖确实是用心良苦,早早就可以让自己做好准备了。
可问题在于,就算有题目,自己也不会啊。
很显然,这两道题都是八股文的题目,自己别说创作了,就是拿一篇来读,都未必能读通顺了。
这手艺没十年寒窗苦读苦练根本拿不下来,现在现学已经来不及了。
至于找人帮写,能否足够优秀,又是否能合皇帝心意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此事可是极大的隐秘,绝不能随意外传啊。
一旦找了个不可靠的,等到贡试后试题传出来人家一看,发现问题再往外一传,自己可就抓瞎了。
“我身边有什么人能在这八股文上帮我写好这两篇,还能确保他不会泄露秘密呢?”黄鸣好一阵的思考。
府中上下自然是找不出来的,虽然有几个管家账房都是读书出身,但最多到秀才,文章水平必然不高。
“不如找老师?”黄鸣很快又想到一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