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只是被夺去一切功名,然后被重责五十大板,并发配云南的人犯,才是所有人的焦点所在。
这个人,自然就是由杨廷和亲自押进镇抚司的次子杨惇了。
对此判决,许多人认为轻了,但也有许多人认为是重了。
认为判轻的直言,杨惇才是绑架案等多起凶案的幕后主使,就连刺客都要秋决,他更当罪加一等。
但认为判重的却提出,杨惇的身份本就不一般,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而且他还是杨阁老的儿子,岂能与一般罪人相提并论?
于是,在这个由夏入秋的时节里,京城里等着参加今年会试的举子们便经常聚集在一起,除了讨论四书五经圣人之言外,也就对这一热点事件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和议论,好不热闹。
对这些说法,黄鸣却很不以为然,什么轻啊重的,无非就是上边君臣的一场博弈与妥协罢了。
显然此时的嘉靖还不想和杨廷和彻底撕破脸,所以关于正德被毒杀一事,终究是不敢揭发出来的。
但是,这也让他掌握了一枚相当重的筹码,从而第一次在两人间的博弈中,占到了一点上风。
“如果杨惇一直在外躲藏,那杨廷和身上就一直存在污点,时间拖下去,对他的影响可就太大了。所以他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官司,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把儿子交出来!”黄鸣替不明其中深意的戚长风稍作解释。
“公子的意思是,这么一来,他杨廷和不但不会被人指摘,反而会赢得个大义灭亲的好名声?”
“对。但是,即便这样,对他的伤害依然不轻。”
见对方不甚明白,黄鸣又解释道:“那些被问罪离京或降职的官员,他们原先的位置,杨廷和只能让出来,交给朝中其他大佬,又或是皇上来决定了。
“因为只有这么做了,皇上才会把那件真正要命的大案给按下来,才能让杨慎,这个杨廷和最看重的儿子不至于真把命都丢了!
“只是这一来,那些下边的官员会怎么想?他们可不知道其中还隐藏着如此大案,在他们看来,这就是陛下强势崛起,内阁退缩的开始。
“而眼下,关于皇上究竟是继嗣还是继统的说法还没个定论呢,之前没人敢站出来支持皇上,那接下来呢?
“人心如流水,不过是相反的,流水是从高往低,而人心则是总向着高处去的。我想,用不了多久,有些人就会按捺不住,率先跳出来表示对皇上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