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另一个反面的道理。
而无非要说明一个道理:金钱、名望、财富,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附带着招致祸患。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够享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好处,而且要能够抵消其附带的祸患。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优游自在,进退自如。
此刻赵昺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谁都知道圣上临行前赏赐下了众多的财物,至于多少并不知道,但大家反正知道你有,可你却攥在自己手里不给大家分分,必然是满肚子的怨气。一旦情况变糟,大家离你而去都是好的,不高兴了拿就会代你分分,甚至要了你的小命,所以府中的钱还是尽快发下去的好,大家高兴,你也省心,省的有人算计你。
而赵昺前世也是个打工的,认为‘你出钱我出力’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给的越多大家干劲儿越足,红包厚了受你点气也能忍着。可一旦欠薪便拂袖而去另投别家那是毫无心理负担的,绝不会自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内疚,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我没有必要陪着你殉葬。
当然像他那样道德‘超品’的人不在其内,可那也是因为对自己亲手打造的大船太有感情了。如果老板兑现了当年的诺言,他对付出的几年时光也便无话可说,还会把其当成一个诚实重义的好领导;自己当然也是重情重义的好员工,甚至被老板引为兄弟,树为典型。
大家都已看到,要想从对方手里拿来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予。不断给予,就缔结了良好的感情。感情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产生质变,对方已经把自己当成他的自己人。再进一步,当对方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他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什么依然会给什么。
可见,其实这个办法并不神奇,不过就是老子说的“欲取先予”的方法。要想得,先得给,先得施舍,先得付出。当付出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得了。总之,要想得到,先得付出。这个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不愁吃、不愁穿、不缺钱的人,自然也就明白什么叫忠义了……
赵昺一番歪理邪说将应节严气得不轻,可一时又无从反驳,手一抖茶杯落地摔得粉碎。他见应节严难过的样子,意识到其是担心自己走上邪路,为民‘堕落’而忧愁。而他也清楚自己的老师虽然为官清明,也能体恤下属百姓,敢于为民请命。但是应节严毕竟生于小康之家,没有为吃喝用度发过愁,此后进入仕途为官几十载,往来的人也皆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子骚客,终究难以体会到底层人物为一粥一饭奔波劳苦的生活,求生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