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皇城内朝区域勉强分作天子生活区和诸司运作区。
赵光义即位之初,唯恐重蹈赵匡胤置诸子于宫外的覆辙,把几个儿子全部迁入皇城东北角共享天伦。
赵恒登基之后,兄友弟恭,一切照旧。
雍王赵元份、笃王赵元杰、相王赵元偓、泾国公赵元偁、曹国公赵元俨稳稳当当的在东宫安居乐业,与赵恒有过帝位之争的同胞兄长赵元佐是唯一例外,取而代之的是安定郡公赵惟吉赵德昭次子。
朝堂上下、京师内外,遂以东宫六位相称。
东宫既然有主,信国公赵祐读书地的选择也就有限。
赵恒在翰林御书院挤出一座大殿改名“资善堂”,紧邻崇政殿东北角,内含一正两偏三殿,与东宫六位隔墙相望,南北大街横亘其中。
刘纬的伴读生涯也就从南北大街展开,经宣祐门、止步于北横门外。
“御书院”赫然在目,掌天子御制、御书、笔札图籍,隶属内侍省翰林院。
刘纬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紧邻赵恒理事便殿,也就在赵恒时时注视之中,是舐犊情深?还是放心不下?
负责接引的小黄门在此转身,由等候在此的另一内侍接手,不过十四、五岁的年龄,服色却是从九品,他笑着拱手作揖:“请奉礼郎随我来。”
刘纬回揖:“还未请教中贵人大名。”
“奉礼郎客气,在下江德明,蒙官家恩典,为信国公伴当。”少年黄门侧身半受,边走边道,“殿下还未出宫,我们先去拜见周高品和诸位先生。”
刘纬落后半步:“宫中规矩多,请江伴当时常提点。”
“不敢当,都是分内事。”江德明的态度越加亲密,“周高品咸平四年监屯广州,日前奉诏回京,勾当御书院。”
刘纬隐约知道监屯广州是指咸平三年广南路宜州广西宜山戊卒兵变,周文质很可能就是去平叛的,但后世史书却没有周文质传记,早逝?还是因过黜落?
刘纬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他其实并不想接这个别人羡慕不已的差事,因为信国公赵祐早夭,才有后来的刘娥借腹生子,仁宗赵祯应运而生。
除了周文质的默默无闻让人担心外,江德明也是在刘娥垂帘听政之后才崭露头角。
十四五岁的从九品黄门内侍,有什么理由沉寂将近二十年?
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周文质远远看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