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五年二月十九日,要近重臣诣崇政殿朝参,宋太初因御史台言事新政,获赵恒金口挽留,君臣相对,至午方休。
其间,宋太初代夷陵九岁童子刘纬献三字经,并保其应童子试,以彰海河晏清。
是夜,赵恒作劝学诗唱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次日勒令有司传阅,勘正无误之后,制版刊行天下。
于是乎,京师接二连三震动。
能言、敢作、善荐的宋太初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隐有问鼎中枢之势。
埋怨宋太初损公肥私的官员不计其数,腹诽吕蒙正、李沆马失前蹄的人更多。
怨言相近:“老眼昏花”。
吕蒙正、李沆有苦难言。默默成全宋太初入主御史台一事,虽然一直未曾摆上台面,但朝野上下早已心知肚明,稳稳当当一辈子的两位宰相这回闪了腰。
御史像脱缰野马般不受束缚,最先遭罪的也是吕蒙正等人,还未短兵相接,火药味就已十足。
最初责难来自朝堂,而非御史台,不畏权贵的官员纷纷上疏,畅所欲言,毫不避讳的喊出心声。
“不历边事,不入中枢。”
“以甘言佞上,求圣知。以国计军机,非己任。”
“非功德进官,难以服众。”
“重臣不晓机务,但于稽古,闻于达聪。”
矛头直指三位宰相,吕蒙正、李沆、向敏中。
言辞偏颇,过于主观,有些片面,却又与事实无限接近。
三位宰相均不曾主政一方,各有各的不足。
吕蒙正日常生活极度奢靡,一直为朝野诟病。三度拜相固然是旁人难以匹敌的资历,亦是不敢大展拳脚的桎梏。
李沆倒是严于律己,却崇尚无为而治,处处以赵普为榜样,边事上过于守成、过于忍让,一直在失城弃土和体恤民生之间摇摆不定,无益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
向敏中有理政之能,也好黄白之物,日常喻利居多,不仅坊间恶评,还声名狼藉于百官胥吏。
三人均有短处。
吕蒙正、李沆遂请去相。
向敏中十分心虚,可他刚刚上任,尚未肆无忌惮的索贿受贿,也不愿让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