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四年八月,浚仪石家又一次做了时代弄潮儿。
石保兴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他自己都没想到,号召力似能排山倒海。美中不足的是,十方丛林和坊间舆论称其为“魔头”。
庙堂之下,多是一头雾水。普遍认为,石保兴看上了相国寺那几千亩地。
庙堂之上,个个揣着明白装糊涂,惟恐灭佛之论声势不够浩大,使出吃奶的劲,把丛林阴私一件件掀开。
清净地成了是非所,乌烟瘴气,满目苍夷。
是石保兴德高望重?还是浚仪石家虎死不倒威?
问题的根源在赵恒身上。
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赵恒登基的这五年,朝堂一切照旧。宰辅还是张齐贤、吕蒙正、李沆等太宗朝老人,外患仍存,契丹、党项年年寇边。
咸平也就成了至道延续,好像赵光义依然在位。
谁都不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任何一位有为帝王都不能容忍此情此景。
但赵恒是个没经历过战事的太平天子,施展抱负时,手段特别委婉,以北人加官加爵换取王钦若入政事堂,比赵匡胤、赵光义又要厚道许多。
吕蒙正、李沆捏着鼻子认了。
可是,华夏地域之争自古皆存。很明显,王钦若占得是力扛契丹的北方名额,北方士大夫理所当然的抱团反对,随即折腾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制举弊案,主角即是王钦若,罪名可流放千里。
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赵昌言、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范正辞冲锋在前,吕蒙正、李沆乐见事成,宰辅、言官形成从未有过的默契,给了赵恒一个下马威。
想将新任宰辅送进台狱,谁知私下里有没有串联?
赵恒骑虎难下,如果王钦若沦为笑柄,日后如何服众?无论王钦若清白与否,他都下定决心死保,在赵昌言请旨时,疾言厉色道:“朕待钦若至厚,钦若欲银,当就朕求之,何苦受举人赂耶?且钦若才登政府,岂可遽令下狱乎?”
赵昌言力争不得,引来赵恒雷霆反击。
内侍省副都知阎承翰、翰林侍读学士邢昺重审王钦若制举弊案。
这样一来,又把直史馆洪湛、殿中丞高鼎及主簿王化牵连进来,像极了三个替死鬼。
东京居,大不易。臀不洁者,数不胜数,是非黑白越来越模糊。王钦若一案渐为街头巷尾热议,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