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再用正手强行拉球。
他通过这种方式来给王超提升接球难度,既可以限制王超的主动发力,也可以让王超的回球没那么精确。
毕竟,接球越轻松,对球的控制肯定越精细,这是常理。
而事实上,这个策略对王超而言是有效的,因为皮克的每个球都带着与众不同的侧旋角度,出手幅度又小,很难判断旋转方向,这让王超应对的时候必须很小心才能避免吃旋,也是因此,王超并不敢放心大胆的随意变线,他怕球飞出去的路线因为旋转而稍微偏离自己预定的方向,造成直接出界丢分。
为了追求更高的上台率,王超就只能放弃过于精确的落点控制。
而皮克则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球台前来回疯狂移动,竭尽全力寻找反手击球的机会。
他是很极端的那种选手,正手只有一手常规拉球,有力量而无细节,但他的反手却强得离谱,无论近台拧,底线撕,还是退台反拉,都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大威力,单看他那极小的动作幅度,甚至很难理解力量到底是从哪儿释放出来的。
他的反手有多种接球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以在力度和角度上进行灵活变动,可以说手感细腻到极致,按常理说,细腻到这种地步,就可以号称拥有入微天赋了。
但他的正手却太糙了,基本上就是一板重弧圈和一板高吊弧圈,至于摆、撇、抹、削之类的东西,基本没有。
他遇到难接的球,第一反应不是摆回去,而是“我能不能跑到这球的右边去”。
等到皮克的发球轮结束,比分重新回到了3:3平。
对于王超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一场球。
他知道应该用什么策略来制约皮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盯正手,防反手,尽量不给对方起板的机会。
但真正实行起来,难度却很高。
因为皮克的发球也很贼,他在发现下旋球无效之后,直接开始以侧旋为主,并且是强烈侧旋。
侧旋这种东西之所以没有下旋那么主流,是因为本质上说,只要你判断对了旋转方向,你就绝不可能吃,它的威力会几乎被完全抵消掉。
但问题在于,王超打皮克的时候,为了遏止皮克的反手,他是极度追求控制球的精准落点的,而侧旋正好可以影响到落点控制。
于是王超的控球并不精确。
而皮克的反手进攻能力却比想象中更强。
除了那种刚刚过网的超低短下旋之外,几乎任何球皮克都能强行起板,王超根本遏止不住皮克的进攻。
事实上,这也正是新世代乒乓球运动的全新特征,技术的革新太快了,器械的发展也太快了,进攻变得无法遏止,所以一代代的新选手成长起来,都是清一色的攻击型选手。
正因为此,练削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