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代会里面三分之一是农民,三分之一是工人及匠人,最后的三分之一才是官员、商人、地方势力的代表等等。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权力在三分之二的农民与工人手中,而且严禁贿赂国代的行为,一旦发现,国代与行贿者将会严惩,最低永久取消资格,最高判刑。
这些社会层面的变化就不扯了,总之,整个社会的水被搅活了。
早前被读书人控制的舆论场,现在还有多少用?各地的读书会,各地的戏曲表演,各地的技能比拼,各地的商会活动等等都搞得风生水起,读书会只是其中一个小类别,所以读书人能搅什么风云?况且现在全国所有人都是读书人了,你要搅谁?
这才是一件难过的事,读书变得不值钱了。
这导致了那些以前读的个半桶水到处装学问的人有时候都会被田头的老农几句学问话问得哑口无言。
可惜的是他们想找个组织也找不到了,因为学问里面也会啊,你是学文史的,还是学数学,又或者是学科学的?又或者是杂学?
杨子正也是每天看点社会新闻,关心一下民间的实际情况。
国家安定了,他就要尽量的淡化自己的存在,等大家习惯了他不存在了,大家才会习惯这套制度。
虽然如此,在新中华五年时,审议了重大的朝政发展情况,发现各方面都是超预期的发展完成了,形势向好。
在此形势向好的前提下,杨子正又提出派两支舰队外出探索世界的,但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许多的人认为现在中国是最大的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没必要再去扩展国土,管不过来,也过于耗费钱粮。
这让杨子正很气愤,直接骂一些人短视。
甚至,他在第二天的中华邮报上发表文章,痛斥这种短视的行为。
文章名字就叫驳斥短视带给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局限性,文章重说了看问题一定要站在世界堪舆图前看。
“一个国家与民族要谋大发展,就必须往外走,往外走的好处它不仅仅是增加我们产品的销路,提升我们的产品的外卖,更是要看到一些战略要地对贸易及军事的重要性。许多时候,一个战略要地的控制就能控制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与财富。”
“如果当年我们没有赶走西方三国在南海的存在,那么如今的中国会怎样?那我们所有对外的行商中将都被这西方三国所控制,他们会垄断我们的海上的行商。有些人以为我们把西方三国赶出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黑黑好 作品《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293 才开始就出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