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么,总得给他们找点事做。
耗费一点积分兑换得《三字经》,修改之后去掉唐朝以后及的内容,奉上拍马屁的“我大唐,福绵长。后世史,来者续。”为历史部分的结束语,就是一本简陋的启蒙教材。
至少,《三字经》比起《千字文》更朗朗上口,字形更好记,更适合开蒙。
“人之初,性本善……”
与后世某些有书读却不想读的孩子不同,这些熊孩子不会哭着喊着“不要读书”,就是最闹腾的柴蛋都乖乖坐着,学起写字。
倒不是柴令武负担不起他们习字的纸笔,只是想等他们有一点基础了再上笔墨。
毕竟,书写用纸的价钱是真贵,经不起熊孩子开始就造,即便是后世80年代,好多人练书法都是用报纸练习的。
再没见识的孩子也知道,这个时代,读书人真的了不起。
而柴蛋他们,原本是不可能读书的。
不是说天子脚下,庄户子弟就能读得起书、请得起先生。
很多权贵的实食邑里,并没有延请先生来开蒙,更不要说如柴令武这般不计身份授课的。
“柴蛋,你这名字,太土,改一下,换字不换音,写成柴旦。”
柴令武抓着柴蛋的手在沙盘上书写。
“柴大木,名字忒土了,以后改叫柴达木。”
“李不慧,这名字不讲究,以后叫李不悔,永远不后悔。”
阿融在旁边撇嘴,不明白二公子怎么有兴趣理会一帮土鳖。
阿融的学识,相对没撞碑前的柴令武,还要高上那么一点点,当然有理由鄙视柴旦他们。
至于二公子怎么突然变得奇怪起来,精通许多事务,在这个迷信的年代,很好解释嘛,一个“觉醒宿慧”就堵住所有人的嘴了。
不知何时,公房门外站满了泪流满面的庄户们。
庄主没有丝毫厌烦,耐心地教着自己家的狗剩、猫蛋识字,让庄户们在萧瑟寒风中觉得心头一片火热。
以柴跃为首的庄户,相互对视一眼,悄然散去。
大恩不言谢,因为言语已经无力表达。
日后,庄里的青壮,即便是豁出性命来也要保护庄主的安全。
……
大致不会再穷困的柴令武终于认真思考起来。
倚仗阿娘的余荫,封个勋官是没问题的,之后呢?
按照正史的记载,尚一个公主,然后再夫妻合力,开玩笑似的造反,失败后自尽,尸体照样被砍吗?
柴哲威那个倒霉蛋还被牵连了发配岭南,死在交州都督任上。
果然老话说得对,娶妻娶贤。
呃,尚公主能叫娶吗?
那相当民间的赘婿啊!
而且,还是在大唐这个公主们恣意妄为的年代,性命堪忧啊!
到时候,就是自己想不出力,可能吗?
公主造反了,驸马还有活着的理由吗?
驸马造